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 >> 咨询案例

  一、在“这样的…”家庭里
  事件背景:15岁的小强,羞怯地跟着母亲,走进诊室后亲密地坐在一起,父亲则坐在一边,翘着二郎腿,悠闲得好像是个旁观者。母亲说小强从小内向、害羞,父亲以长年出差为借口,不管孩子,还骂孩子胆小、软弱,弄得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没男子气概,不善交往,同学都看不起他。小强越发自卑,进而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成绩下降,甚至终日闭门不出,说同学故意欺负他,只得休学了……
  专家解析:目前像小强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虽然没离婚,但实质上多数时间孩子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管教,出现了假单亲家庭的格局,这种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正常的家庭结构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父母是底边上的两个角,关系应该是家庭中最紧密的,他们应该和孩子形成同等的距离。可是假单亲家庭就不同了,如文中的小强,母亲和孩子过于亲密,父亲则远远地离开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紊乱,造成孩子自卑、怯懦,只有在家里才能得到认可,虽已近成年仍不能走出家庭,独立成长。而且,孩子一旦出了问题,父母就会责备求全,蛮怨对方,甚至互相攻击,逼迫孩子在父母之间“选边”,弄得孩子陷于两难境地中。此为家庭教育之大忌,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要认识到,尽管父母可能会远离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爱是不会因此而变化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批评对方;其次要互相合作、理解,共同承担责任、研究对策,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案。
  二、网络成瘾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测测您的孩子是否已经上了“网瘾”:
  根据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成果,上网是否成瘾有个标准。
  第一期:“接近成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每天必上网打游戏;一放学就进入网吧或回家上网打半小时至1个小时游戏;回家吃完饭,先要上网打一会儿游戏再去做作业;每天不上网会有点心神不宁。
  第二期:“轻度成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非常喜欢上网打游戏或聊天;每天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约2个小时;不上网会出现焦虑状态,即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
  第三期:“重度成瘾期”,具有下列明显特征:将上网列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上网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网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状态,有的甚至会出现生理上病态反应,如颈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头发胀、肌肉抽动等等。
  这位母亲姓张(应当事人要求隐去真名),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爱人经商,一家三口原本非常幸福。她的儿子小明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升高中时是年级前几名,还有绘画特长,认识的人都说他上个好大学肯定没问题。但是从高一开始,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小明的情绪越来越烦躁,学习之余开始通过网络“解压”。慢慢地,他开始经常泡在网吧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发现后,苦口婆心地劝阻,结果他根本不听,甚至变本加厉,最后父亲干脆把他锁在家里关上几天。但一放出来,他就会恢复老样子,到后来连学也不上了。去年,被家人送到脑科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可还是不见好转。
网瘾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造成人格异化。
  (二)、失学失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多辍学,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因此抛弃了工作。
  (三)、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四)、造成视力下降、智商下降等症状,很多人甚至有脊柱弯曲、“键盘肘”等生理性病变。
  (五)、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不能因为有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就否定网络,因为网络上有丰富的知识和资源,懂得利用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育都有好处。
  对父母来说,首先要教孩子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动力。孩子一旦有了网瘾,就像得了病,需要治疗和关怀,不能弃之不管。另外,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还要告诉他,失败不要紧,积累经验最重要。
从治疗角度来讲,对于症状最轻的网迷(一天上网4―5小时,一周上网次数达4―5天以上),用心理指导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对于因学习失败而迷上网络的青少年,要给他们成功的体验,用丰富而充满希望的生活代替网络。
  三、面对考试,我强迫了
  小强,男,18岁,某市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强小学时学习很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得轻松,同时也很爱玩,师生关系融洽。初中在其母工作的学校(非重点)就读,起初学习不太用功,较贪玩,学习成绩中等,处于班级十几名之下。初三时,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是考高中还是考中专?他开始意识到前途问题,决定考高中。父母为其借来大量参考资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静心苦读,进步很快,终以年级第4名考入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信心大增,给自己定下考名牌大学的目标。但高一阶段成绩在班级为14~15名。暑假中碰到原初中几位就读其他重点高中的同学,得知人家成绩均在年级前列,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暗自定下在高二跃上班级前列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计划,如要求自己上课一定要听懂,课间即总结好,回家不再花时间消化,而是阅读参考资料,结果并不理想。再次检查自己,认为目标、计划没错,还是自己用功不够,便挤出更多时间看书。高二开始不久,出现看书时脑内出现杂念,如:“这部分内容是不是高考的重点”、“考试时会怎样考”,继而脑中出现考不好时的紧张情境,排解不掉;平时产生紧张感,考试前加剧。此后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降至25名——34名——41名,十分焦虑。进入高三后,症状加剧,只要是学习就出现杂念,已无法听课与看书作业,自己更为焦虑。想到高考迫近,非常紧张,整日焦躁不安,对自己爱好的小提琴、足球均提不起兴趣。于是找了一些心理卫生书籍看,试着自我调整,效果不大,来咨询中心求诊。
  案例分析
  这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强迫症案例。小强主要表现为前瞻性强迫担心与焦虑,即总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上不了大学,引起严重焦虑。这种强迫观念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了学习效果,又进一步增强了担心与焦虑,造成恶性循环。小强已意识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有害的,试图控制,但无力摆脱,他的焦虑状态为强迫症状所引起。诊断: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性神经症,伴考试焦虑。
  治疗方法
  鼓励小强努力克服自己人格弱点,并指导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学习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切实可行地一步步前进。同时,采用催眠疗法进行系统脱敏,并教会小强自我放松,再行学习。一段时间后,强迫症状逐渐缓解。此后又针对其考试焦虑作了脱敏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我想死……”
  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出生于知识分子世家。亲属中大部分受过冲击,受迫害致死3人,父亲因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学习不好,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来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各有所乐,更觉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但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状况也无改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及乏力,但不愿去医院检查的治疗。
  初三起即产生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死法,但没有勇气。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死了好。请看他的一段诉说:“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身体、成绩、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好,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
案例分析
  徐××存在典型的抑郁症状群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对生活的无意义感,并伴有轻生念头;他身体不好,有许多体诉,有其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有伴抑郁症状的躯体障碍;还可找到明显的社会环境因素持续的不良影响。诊断:抑郁性神经症。
通过渲泄,心理分析,支持性治疗,四个月后,徐某的病得到了治愈。
  失眠:
  失眠基本上是“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的紊乱,是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失衡,是兴奋、抑制功能的失去平衡。失眠在躯体结构上并没有器质性的变化和损害,因此失眠不是器质性疾病,不是躯体病。所以失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天经地义。心理学方法治疗的基本点是:恢复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恢复大脑神经细胞正常的睡眠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不解决心理问题,把重点寄希望于一时的入睡,对失眠进行过分的关注和治疗,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药物上面,那么其后果就会更甚,这种药物治疗,会产生“饮鸩止渴”的不良后果。这种失眠更会逐渐走上恶性循环。
  治疗顽固性失眠,必须从源头开始,走出恶性怪圈,退出恶性循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首先要使心理安定,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其次则是改变治疗策略,鼓励患者,加强信心,坚持耐心。失眠是小病,失眠不是病。失眠只不过是睡眠的生物钟一时性失控而已,要坚信人类有内在巨大潜力,只要认知走上正确方向,加强自我意志的努力和调控能力,改变观念、转向正确的治疗方向和方法,大脑的生物钟就完全有内在的纠偏能力。从而达到进入良性的睡眠状态。
  心理学方法是对因治疗,是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是治根、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