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 >> 相关知识

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呢?
   忧郁症:指一种持久性的心情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焦虑症:指一种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的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不相符。
   恐怖症:指对一种特定的情景、物体或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从而不得不回避。
   强迫症: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常伴焦虑和恐惧。
   疑病症:指过分地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据,但总认为患了某种疾病,同时伴有焦虑不安。
   癔症:指由心理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急起短暂的精神障碍、躯体障碍,但无器质性病症。
   神经性厌食:俗称“减肥综合征”,指一种以厌食、消瘦、闭经、虚弱为特点的女性心理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与平时爱打扮者,与追求苗条而盲目节食的不正确做法有关。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为特点的疾病,常具有癔症性格,暗示性强,女性多见,往往在明显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夜惊、梦呓、夜游及梦魇等。
   老年期心理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孤独、恐惧、自卑、多疑、忧郁、失落心理等。
   更年期心理问题:常称“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紊乱、植物神经紊乱、情绪不稳定;心理上紧张、焦虑、恐惧、敏感、多疑等。
   多动症:指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行为不良为特点的儿童疾病。
   遗尿症:指一种4周岁以上反复出现的夜间不自主尿床儿童疾病。  性心理咨询:包括阳痿、早泄、性冷淡、异装癖、恋物癖等。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人,只要在心理方面出现了障碍,尤其在意外事故、精神刺激、心理创伤、人际矛盾的情况下,都应及时求教于心理医生 。

顽固性失眠的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 
   失眠是常见现象,尤其是偶尔的失眠更为常见,没有这种失眠的人几乎不大可能。因此稍有失眠,切莫紧张,适当休息调整,很快就会过去。
   一般的失眠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因不明(实际有,但一时说不出);一是有明显的原因。
   有明显原因失眠,其原因又可分两种:
   一是心理原因:白天的心事太多,心理烦恼,“心事重重”,入睡时仍困扰于这种心事,致使脑细胞依然在激烈的思维运行之中,这时肯定就难于入睡,当然就要失眠,甚至彻夜难眠;
   二是躯体原因,例如“头痛脑热”,肠胃失调,肚腹饱胀,内环境紊乱;这个晚上肯定也会干扰良好的睡眠;或者是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等等原因引起的失眠,也可算作躯体原因。
   没有明显原因的偶尔失眠,很快就能不治自愈,这种失眠问题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有明显原因的失眠,主要是要找出原因,消除“原因”,原因消除了,自然就能安睡。
   躯体原因的失眠,如果只是一些小毛小病,那么问题也不大,因为这些小毛小病,容易治疗和纠正(大病当然例外),毛病解决了,失眠也就解决,所以这种失眠的人,不大会紧张,不会去过分关注失眠。
   心理原因的失眠,解决起来可能难一些,失眠持续时间也可能会长一些,因此要解决失眠,重点必须针对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解决了,睡眠自然会改善。这种心理原因的失眠,如果不从根本上去解决,而把希望寄托在安眠药方面,那么就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当然偶然用药也不是不可,以使精神适当得到一些休息,使心理能获得暂时安宁,也会有一定益处和必要。但如果,不解决心理问题,把重点寄希望于一时的入睡,对失眠进行过分的关注和治疗,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药物上面,那么其后果就会更甚,这种药物治疗,会产生“饮鸩止渴”的不良后果。
   失眠本身不会造成躯体健康的重大“损害”,但失眠会引起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严重的失眠,连续数夜的彻夜难眠,这种失眠造成的心理损害、精神压力和躯体的不适是极其沉重的,甚至比起躯体疾病的苦痛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失眠者,甚至可以感到精神恍惚,感到“昏昏沉沉”,欲睡不能,欲醒艰难,精疲力竭,思维陷入困境,行为上左不是,右不是,周身不是,浑身难受;既无法工作,也无心欢乐;甚至会想入非非……这就是失眠者最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失眠者求治心切,常把希望寄托于药物身上,而不知如何正确调整睡眠规律。这种失眠更会逐渐走上恶性循环。
   最早的失眠治疗用的是安眠药,(药物的作用是催眠,所以又叫催眠药),这种药能直接阻断外界的各类刺激冲动传入大脑神经中枢,使没有获得刺激的神经细胞,会逐渐进入抑制状态从而进入睡眠。例如苯巴比妥一类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以引起类似于生理性的睡眠而催人入睡。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服后有较多的不适,而且安全性较差,因而医生就改用安定类药物。最早的安定品种单一,副作用较少较小,其作用主要是安定,而非催眠。但由于心理安定了,也就容易入睡,因此一般的失眠就常用安定代替催眠药来治疗失眠。安定的作用是安定,是镇定、镇静,所以这类药称为镇定药。
   镇定药与催眠药的基本性质相似,只程度区别而已。所以药理学上把催眠与镇静归入同一个大类。
   现在的安定,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分子结构和构型的改进,其作用性能也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但是由此其副作用也相应增加。例如佳静安定产生不良反应时,个别患者不仅不能入睡,反而反其道而发生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这时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失眠,产生药物性失眠。这就是用药不当,反受其害!
   催眠镇静类药物在发生作用和完成任务后,就必须从体内排出,其排出的途径是,先由肝脏进行分解解毒,然后再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这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肾的负担,严重时,就变成对肝肾的毒性,影响到肝肾的功能。所以肝肾功能不良者,需谨慎用药。
   由此可以说,是药就有“三分毒”;用药必须谨慎。所以失眠的治疗如果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药物上,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很多恶性、顽固性的失眠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药物依赖性所引起!
   所谓恶性、顽固性的失眠,主要就是指这类失眠。这些失眠者,其药物的依赖性不仅有可能成瘾,而且是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用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小,直至无效;而失眠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缓解的间歇期越来越短。这种失眠可以加上一个名称,这就是顽固性失眠。
   这些失眠者,到处求医,有些可以说求遍了所有的“名医专家”,用尽了所有的“灵丹妙药”,然而,不仅未能根治,反而发展更为严重;即使一时有效,最好者,或许只不过是能取得一天、两天、几天的缓解,而大多数的结果是,很快复发,依然如故,照常失眠。
很多这些失眠者,就此进入了失眠的恶性循环:
   开始的一般性失眠→服药改善→又一次失眠→再服药改善→多次失眠→药效降低→增加药量和药物品种→药物逐渐产生依赖性→药效更差→心理产生焦虑→到处求医→“药石乱投”→失眠更频→心理更焦→求医更频→服药更多↑进入第二个循环,如此反复,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成为顽固性失眠……
   失眠本身是个小事,而治疗不当,认知偏差,偏信、轻信依赖药物,进而变成顽固性失眠就成为“重症”了。这是医疗上的失误,是对患者医疗上的误导。
   治疗顽固性失眠,必须从源头开始,走出恶性怪圈,退出恶性循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首先要使心理安定,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其次则是改变治疗策略,鼓励患者,加强信心,坚持耐心。失眠是小病,失眠不是病。失眠只不过是睡眠的生物钟一时性失控而已,要坚信人类有内在巨大潜力,只要认知走上正确方向,加强自我意志的努力和调控能力,改变观念、转向正确的治疗方向和方法,大脑的生物钟就完全有内在的纠偏能力。从而达到进入良性的睡眠状态。
   对顽固性失眠的纠正,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顽固性失眠的治疗,必需采取综合手段。药物依然要用,但观念必须转变。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次要手段。治愈失眠,决不能寄希望于药物。当然常用、长用药物者,如果突然停药,也有一定危害;但药物最终必须逐渐撤退。
   综合措施包括下列各点:1,适当的药物维持和逐渐减量;2,合理的生活安排和调整;3,学习有关的睡眠知识,纠正认知上的误导;4,适当移情,分散注意力,减少恐惧情绪;5,临睡前的各种适当措施;6,进行心理治疗。
以下进一步细化每一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 适当的药物维持和逐渐减量。由于长期依赖于药物来达到睡眠的目的,如果突然停药,一来心理承受不了,二来可能会加重失眠,因此还必须维持;但维持的目的只是过渡,最终的目的,必须予以撤除。撤出的方法是逐渐减量,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停止。
   2、 合理的生活安排和调整。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既是一个综合措施,因此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消除和避免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心理,合理的生活安排是一个必要的配合手段,这样可以使生活内容充实有序,同时又势必会使心情安定起来,这就有利于治疗措施的实现。
   3、 学习有关睡眠的知识。顽固性失眠者,必定是经历了长期的失眠治疗,其治疗所以无效,而且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是与治疗的不完全、不彻底有关,与治疗只图一时睡眠,而很少考虑解决根本的观念有关;与观念的误导有关;为了能纠正这一误导的观念,因此有必要配合学习正确的有关睡眠与失眠的医学知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正确观念确立了,有利于配合新的治疗措施的实现,同时也就能充分调动主观积极能动性,从而激发出巨大人体潜能,这就有利于早日康复,有利于药物依赖性的戒断。
   4、 适当移情。长期的失眠,情绪笼罩在失眠的恐惧阴影中,使治疗策略的改变带来很大的阻力,如果能暂时脱离这一阴影,就会有利于新的治疗措施的实现。移情就是这一方法的补充。移情就是把情绪的注意力移到新的事物上去,从而使恐惧焦虑的情绪暂时被阻断。
移情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具体条件进行安排。移情是一个治疗手段,要求必须执行。内容方法可以自选。
   5、 临睡前的配合措施。可以是过去施行过的,也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诸如,喝一杯牛奶,热水洗洗脚,听一曲轻松愉快的音乐……等等,具体内容自定。
   6、 心理学治疗。失眠基本上是“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的紊乱,是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失衡,是兴奋、抑制功能的失去平衡。失眠在躯体结构上并没有器质性的变化和损害,因此失眠不是器质性疾病,不是躯体病。所以失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天经地义。心理学方法治疗的基本点是:恢复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恢复大脑神经细胞正常的睡眠生物钟的正常运行。
  心理学方法是对因治疗,是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是治根、治本。

附件:有关医学知识
觉醒与睡眠:
   大脑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是思维、是意识、(即心理活动)。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矛盾”;矛盾总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对立。工作与休息、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就是一对对、对立统一的矛盾,这是自然的规律、法则。
  大脑的觉醒与睡眠也是一对矛盾,觉醒就是兴奋,睡眠就是抑制。这种觉醒与睡眠、兴奋与抑制是指大脑的总体;在局部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大脑细胞在睡眠时全部抑制了,他们还会有少数的脑结构、少数的脑细胞处在活动状态,也可以说他们是在“站岗放哨”;因此睡眠时,人仍然有若干潜意识在活动,不过这种活动与清醒状态的活动不一样;他们是无序的、散乱的。不清晰的,(这也就是梦)。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在醒与睡之间的过度状态,看来似乎是睡了,但实际还没有进入深睡,所以“大脑中还会泛出一些意识”。
   失眠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不必焦急。因为大脑的活动规律是兴奋与抑制;觉醒状态就是兴奋,睡眠就是抑制。两者是交替进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也就是有自己的睡眠规律;这个规律由众多的综合因素所决定。偶然的一个外加因素可能会干扰这一规律,这时就必须进行新的调整。有的人调整得快,有的慢,这也是常情,关键在于学会调整,例如要适当运用自己的思维功能,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序、临睡前精神必须处于松弛状态或可以浏览一些轻松愉快的短小的作品,临前可以用温水洗脚,室温不能太高,被褥要宽松,头部稍微冷爽些……等等方法,唯有最忌的一点,是紧张与焦虑。
深睡的条件:
   睡眠是大脑的重要功能,是为了更好发挥大脑生理功能。人天生有睡眠本领,在脑中有专管睡眠的生物钟。失眠是生物钟被扰乱所致。
   平时的大脑运行必需要求有序、有节、有度;入睡前要求心理平衡、安宁、安定、宽松。这些要求表现在两方面:总体和当前。总体指整个心理心态,当前指入睡前的一天。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入睡和睡眠的深度。反之,大脑的睡眠会受到干扰,觉醒状态无法立即静止下来,觉性的延续就是失眠。
   失眠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物,一是心理调整。药物只能起临时作用,而且日久会失效。心理调整是根本。
   此外,懂得一些睡眠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水平懂不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