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心理


学海无涯乐为舟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时间:2012-08-13 | 浏览:111次 ]


---探寻教育与学习中的自由与乐趣

  1.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人自由和解放的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永恒转化和深化的过程。可见, 教育应当是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而教育的生产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挖掘其创造的潜能,发展人性的丰美内涵。

       2.自由来自必然自由是必然过程中的自由,指对必然性的认识,认识越深刻,运用越自如, 自由度面来说, 社会发展就意味着给人类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广阔的可自由选择、充分享用的时间、空间、条件、机遇、财富等。(2)意志自由:是自由教育的根本, 直接表现为自我教育, 个体能分清什么“可为” 或“不可为”,表现的意与手段都应有极高哲理意义的自由含量。目前, 我国教育面临的许多难题中, 有一点失误是不可否认的, 即较少意识到应给予受教育者“自由为尊、乐趣为师” 的学习环境。

  自由教育的哲理依据

  1.自然法则: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而自然属性所包含的生物特征、生理规律是成长的基础。所以, 以生态眼光看待儿童身心成长的意义及所蕴藏的自身生产、创造的价值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法则。教育参与人自身的生产, 并通过激发自主创造而优化人生价值, 生产就越大;哲学家认为自由就是人的本质, 并由选择自由度的大小规定人的道蔼责任同题。既然认识必然是获得自由的起点, 那么教育能否造时事、得人心, 关键就在于能否顺应受教育者身心生长发展的自然法则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方向需要;可分为社会必然:受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家庭社区等客观环境的规定、影响和制约。个体必然:与个体基因、身心素质、自觉程度、自主范畴、自律能力都有关。在诸多必然性作用的前提下, 人们依然能充分享受的自由有(1)社会自由:从某方志行为有选择、决断、行动、毅力等;既可为真理舍生忘死, 也能“慎独” 自重“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3)理想自由:虽与舆论刺激、媒体导向、师长期望、榜样激励有关;理想主要来自信念, 来自自我价值的发现, 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在交相建构中表达真、善、美的全息含义。

  2.必然含有自由: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自由自觉的括动。作为正常人,每瞬间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都有目的,盼望和感受, 在“实然” 的基础上充满了对“未然” 的憧憬, 并为之而努力创造自己的理想与自由。这种自觉自愿或不骡不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自由就是自律, 自律是个体心智成熟, 品格稳健的特征,也是道德的要求。“自律” 的养成既来自“原知” 的天性也依靠“他律” 的抚养、训练和造就。所以提出自由教育并不否认传统教育教学的规矩方圆,更要注重其间的规律特性, 盼望能得益于教育必然性的深、广、久的孵育,插上自由理想的翅膀在充满想像的追求中飞翔。

  3.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简单的说,指的就是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自由的意义是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是自觉的完美的自主, 同时也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和朋友,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的敢想敢为” (列夫-舍斯托夫语)。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并不否认个性, 而是实现个性完美成熟的必经途径;让人性在人的质的共同特征基础上不断创造个体个性的特殊性,让每个人都在敢想敢为中刨造性地成为“独一无二”, 可以说是“人各有志”、“各尽其才”, 当然.这种个性价值观也根源于必然性。

  二、自由在教育理论中的探讨

  1.自我教育:自由首先表现在自己作主, 而教育的成功在于达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这就意味着尊重儿童的天性,唤醒自育的意识, 启动上进的内动力。譬如,让孩子学些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练琴、画画、体训或写作,起初往往是由父母或师长安排学习;一段时间后, 有的孩子如鱼得水,自由发展;而有的则表现出另有爱好、不肯盲目屈从;这种对学习内容及方式各有兴趣意向的根源是来自遗传信息所承载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的自然选择, 只宜顺应培育,不宜从功利的角度妄加压制或扭曲;就像医学上发现偏食与某些营养缺欠有关,而少年儿童天然的兴趣无不正是在宣告他个性的特征。或可能是某方面的“天才”;再也没有比儿童认识到“我是谁, 我当作些什么,我要怎样才能做得好?” 这种在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提炼到的自觉意识更重要, 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会作好自己的事, 走出一条适合他自己个性特征的路,体现个人的价值, 在他人、群体、社会中实现自己与社会都在共同追求的目标。

  2.生活教育:比较一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作合一的观点, 实是相辅相,都在强调说明生命生长、生活创造、学校社会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深切相关、协同发展的内涵。换句话说, 怎样生活就应怎样学习,不论是求知欲的饥渴感还是爱美的倾向或是游玩的惬意无不都在揭示着教育是在生活中意会形成, 知识在游乐中捕捉,人格在杜群合作中建立的成功之途。

  3.喻快教育“人是诗意的存在”(海德格尔语), 总是不停地赋予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以价值意义;而追寻学习中的美感是实践中的必然;在海上冲浪的勇士的激情是来自征服自然、挑战自我、拥有海洋的物我渗透的情趣;当所完成的任务越艰难,其间令人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学得好, 他才能学习” 正因为成功需要艰苦训练, 更使理想变得崇高, 也使讲究学习中的乐趣成为教育工作技术上应突破的难点。学习乐趣感受如:① 发现新奇的惊喜i② 真知广为印证的欣然;③ 解决难题后的快慰;④ 制作成功的成就感;⑤ 受到肯定后升起的自信以及在期望激励中领受的祝福。这些都是拉动学生自我教育、愉快教育的“马车”。启迪自由理想的“投资”; 好教师能帮助他们挖掘其中的乐趣,体验攀登的庄严.胜利的喜悦不只属于个人,个体每次的成功都属于人类进步的范畴, 人类正是这样由童年进入了青壮年。

  4.合作教育:“解放儿童, 解放教师”是合作教育学的口号, 提倡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共同 主人的身份合作完成教育的任务。合作就意味着共同理想、自由搭配、平等互助、快乐游玩。师生关系民主化、正常化. 是学生安心学习的保证;教师更多在创设学习情景上下功夫, 予以帮助、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乐园里的主人。

  三、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自由含量的某些追求

  1.借鉴美国的“自由教育”近来美国风行“自由教育”. 已有25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没有课堂老师、没有什么作业、不分年级、不受约束,几乎不考试”. 学生自己定守则, 爱学什么就学什么,或问一问; 首创校已有75%的学生升上大学(资料来自网络), 这种教育形式越来越受青睬。虽然, 对这种办学形式, 我国自有保留看法, 但这种教育形式其实也已渗透进教育界了, 最熟悉的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网络学校都应是属于现代社会的自由教育形式之。

  2.闲暇教育的启示:学会自由地行动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我国已有教育哲学家提出“闲暇教育”.认为随着社会发展, 劳动时间缩短、工作条件便利化, 人们将面I临丰富的闲暇资源.而闲暇教育将会使劳动、教育、生活更和谐地融为一体;终身教育与闲暇教育是相关一致的。而在自由面前的选择、举措都意味着要更认识自己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责任. 人人都需自主地学习、创造. 去实现成功的人生。所以教育即自由, 自由即自律的内涵就在于此。

  3.网络教育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网络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的自由度可谓是首当其冲。网络教育所带来的解放, 所含的自由教育特征大致如下:首先是学习内容可以自由选择, 可随自己需要选择网校、专业、科目及学习方式。其次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可根据各人的学习习惯, 或早或晚登录网站,将学习资料“下载” 保存, 随时提取复习。再次是超越空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承载的信息量是巨大、动态常更新的, 不分国界地域能“结识”许多良师益友。第四是阿状人事组织关系。在网络学校, 师生关系不仅平等,而且是多向选择, 其问人力资源之丰富是不胜枚举的。第五是学习心理宽松。网络教育突破了传统讲台、课堂的教学形式, 不仅使一些“丑小鸭” 避免了因成绩不良或愚笨些. 常遭受在人前被数落、讥笑、责难的苦楚。而且可边听音乐边操作电脑.使学习轻松愉快。第六是伦理关系和谐, 由于阿络学校环境是虚拟的, 网友们交流都只是信息交往.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人际交往的范围, 不分年龄、性别、地域、背景等差异都能很好地一起学习或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4、教育综合改革开辟新的学习天地:不论是教育改革或是“学习的革命” 都是在必然与自由的整合中寻找教育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教育改革必使办学形式多样化, 增加社会办学机会;教材课程改革则提高了综合性,增加活动性, 内容设置也留出更多自由想像发挥的余地;评价体系更灵活, 富有弹性等。所有这些工作无不都是为了从根本上解放学生, 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发展的主人.也解放了教师. 使他们更乐为“人师”。学海无涯乐为舟,“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