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心理


“心灵之窗”需要经常擦拭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时间:2008-01-20 | 浏览:424次 ]

“心灵之窗”需要经常擦拭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直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很少有人对教师的人格与身心健康存有疑问。不久前,某市对学校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个别教师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了学生乃至学校的安全。有关专家分析,导致教师产生心理疾病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众多的压力之下,教师不堪重负,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

  教师心理问题因何而生

  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面临升学率、评优考评、继续教育、职称评聘等诸多挑战,工作、生活压力大、交际范围窄;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工作理解程度并不高,这也让教师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状况,教师易于激发不良情绪,形成不良心态。

  社会环境的冲击。近些年,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和利益回报率并不高。这种对比与差异使得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

  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观念、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事实上许多学校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缺乏关注,对他们的负面情绪置若罔闻,致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日久,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也成为诱发教师不良情绪的原因。

  教师自身因素。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之中。

  上述种种,使得教师时刻处于紧张工作的状态中,并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决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项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有关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

  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可能会让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易大动肝火。

  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应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动怒。

  谁来呵护教师心理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提高心理素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领导工作。同事间经常沟通,尊重家长与学生,善于接纳自己与别人;要关心、爱护家人,与家人同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与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扩大生活圈子,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遇事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生了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受挫折,能沉着自控,保持心态平衡;被误解,则要胸怀坦荡,克制、容忍。

  不仅是教师自己,社会各界也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多一些目光关注我们的老师,多一些理解体谅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