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心理


近期考生频发“噪音过敏症”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时间:2006-06-01 | 浏览:491次 ]


来源:新华网

    昨日高三考生家长章先生反映,从上周六女儿放复习假开始,女儿情绪焦躁,一点点小小的声音,都是引她发脾气的导火线,让家长在家也不是,不在家又担心。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这叫“噪音过敏”,是精神敏感的一种表现。

    不堪电话干扰 女儿大发雷霆

    为让女儿安心在家复习,章先生夫妇俩专门向单位请了2个星期假,一心做好高考后勤。但是自从女儿上周六开始放假后,就像变了个人样似的。她把自己关在安静的小房间里,出来吃饭时也是沉默寡言,和她说话不搭理,只要周围有一点点声音,就大发雷霆。“仅昨天就发了2次脾气,一次是因为电话铃响了2次,一次是她妈妈到她房间打扫卫生,结果一句‘烦死了’被她赶出来。”章先生无奈地说,“要不是高考临近了,真想对她‘教育教育’。”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钱女士一家身上。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安静、专心的复习环境,他们已经竭尽全力。“孩子对声音‘神经兮兮’。为不打扰他复习,我们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开过电视。从上个星期开始,连家里的电话线都拔掉了。我和他爸爸在家里说话像作贼一样。”钱女士说,“但是孩子对噪音越来越敏感,有些噪音防不胜防,比如隔壁人家洗衣机的搅拌声,但是我们怎么能干涉别人洗衣服呢?”

    噪音过敏问题根源在家长

    有类似问题的考生有不少。专家说,这叫“噪音过敏”。但噪音过敏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很多是家长“娇惯”成的,是家长将自己的紧张情绪传给了孩子。比如,平时习惯晚上回家看电视的父母,在高考前自觉停看电视;平时好客的父母,高考前断绝了所有的交际往来;家里的小狗被父母送人等。这些与平日行为反常的表现营造出来的“安静”环境,其实渲染了考前的紧张气氛,影响了考生情绪的放松。

   “考生越是在意环境越是受环境影响大,这其实走入了一种误区。”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明波老师指出,“噪音过敏”现象是家长们把过度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的结果。家长越是小心翼翼地去创造“安静”,小孩越是感受到压力。一旦在复习上碰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自责,当自责超过自己的承受力,噪音就会成为脾气“引爆剂”。“就像一个人独自在深山峡谷里行走,猿啼鸟叫,倒也很放松。如果突然间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反而令人感到恐惧。”

    过度呵护不利培养抗干扰能力

    事实上,不仅是家长,从目前社会现状看,几乎是一切都让位于孩子考试,如住宅区附近夜晚不得施工等。适当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家长、全社会过度呵护的行为,不利于培养考生的抗干扰能力。如,一些中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其中原因就是欠缺适应能力。

    “家长、社会的过度呵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考生自己也不应该把压力针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上去发泄。”刘老师表示,考生应追求心态上的平静而非环境上的安静。因为考场上的环境噪音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考场正对着马路,即使车辆不按喇叭,驶过去还是会有声音,其中有很多预期不到的因素。